适老化
校园资讯

首页 > 动态新闻 > 校园资讯

抗疫获奖作品展示-散文组(一)
阅读:20492次 更新时间:2020-07-20

河北老年大学“同心抗疫 老年大学在行动”获奖作品展示第五期。散文组一、二、三等奖展示,排名不分先后。

一等奖1篇

家文化与疫情防控 郭文玲(人文学院写作研究16-1班

“家”出发,搞好疫情防控

郭文玲

当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突然来袭之际,众志成城同心“抗疫”,武汉人民首当其冲,并很快延伸到湖北全省乃至全国。为此,党中央高度重视。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一场对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人民战争”打响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医疗队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医师护士立刻奔赴前线,与武汉医务工作者并肩战斗,吹响了保卫生命的号角。在全面抗击疫情的战斗中,作为中老年人,如何从“家”出发,搞好疫情防控,也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1. 在家庭建设中提升家文化素养

面对疫情是一次考验,抗击疫情是一场大战。人生百态众生相,考验面前知荣辱。家文化素养的高低,对我们能否打好这场战役至关重要。

面对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突然暴发和人群普遍易感的危险境况,采取隔离措施应对成为特殊时期的明智选择。宅在家里的人只要不出门,就可以避免飞沫、气溶胶、接触感染的伤害。如何凝聚“家”的力量,养成良好的卫生生活习惯,少出门,不出门,戴好口罩,勤洗手,讲究礼仪,遵守防疫规定和纪律,不给国家和社会添乱、添麻烦,就是重视家庭建设,提升家文化素养,以实际行动支援前线抗击疫情的积极表现。这种家文化素养,体现在:

能替他人着想的善良──自己可能携带病毒,避免接触防传染他人;

不用他人提醒的自觉──掌握疫情认真隔离,主动学习全方位防疫;

乐于接受约束的自律──哪怕自己没被感染,遵守规矩出门戴口罩。

这是一种植根于内心深处的修养,需要通过家文化建设去修炼。而这次疫情防控正是一次帮助人们搞好家庭建设,提升家文化素养的新机会。

为什么有些人在疫情面前不戴口罩在街上乱走,还在串门聚会?为什么有的人接触过疫区人,却隐瞒真相,以致传染更多的人?为什么有的人不仅不听劝,还向劝戒人大打出手,有的人甚至把拳头对准了战斗在第一线的医师和护士?

这种不替他人着想的自以为是,这种提醒了都不自觉的任性,这种拒绝约束的我行我素,暴露的是家文化素养的缺失。因些,搞好家庭建设是打好抗击疫情这场战役的重要保障,是每一个家庭在这场无硝烟的战争洗礼中净化心灵,提升家文化素养的新机会。

显然,隔离在家,既是面对疫情不得不采取的措施,也是搞好家庭建设,以实际行动支援前线的明智选择和新的成长机会。在家庭建设中,只要我们家长能做好孩子心中的“好孩子”,好好学习,孩子也会成为我们心中的“小大人”,天天向上。大人通过“做”的教育成为主动学习好榜样、阳光心态好榜样、遵守规矩不与人吵架的好榜样,孩子就会在“看”的学习中成为像父母一样的人:学习上自动自发,心态上阳光可爱,与人交往上有礼貌,走出家门既遵规守矩,又能主动施爱。

  1. 在读书反思中养成好习惯

人生是需要反思的,不懂得反思,曾经发生的悲剧就可能重演。

什么是反思?反思是跟在事实后面,对既有经验和现实对象的重新思考。在严酷的疫情面前,我们不得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疫情的发生?如何尽快战胜疫情?我们有哪些习惯需要改变?面对无特效药可治的传染病是把精力用到事后被动治疗上,还是提前预防和早期预警上?如何重新认识医师和医患关系?在中医中药发展遇到难堪之际,如何用新的思路完善起中国医学体系?如何通过打好疫情防控这场战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次疫情正是一次考验和唤醒。我们会更敬畏大自然,敬畏生命。我们需要有一个生态和谐、关系和谐、身心和谐的美丽家园环境。因而,在死亡威胁面前,人类终于懂得了什么叫敬畏。“多行不义必自毙”,任性必然遭报应。

因疫情而隔离,虽然出于无奈,却对每一个家庭创造了机会。这是一个陪伴家人养成好习惯的机会:

◆陪伴家人养成讲卫生、爱生活好习惯(勤洗手、戴口罩、礼貌行…)

◆陪伴家人养成做家务、勤动手好习惯(营养餐、手工做、大扫除…)

◆陪伴家人养成主动学、会反思好习惯(读好书、讲故事、多反思…)

◆陪伴家人养成利他人、共分享好习惯(讲卫生、搞防控、互交流…)

◆陪伴孩子养成守规矩、爱动脑好习惯(守规矩、不任性、出主意…)

……

然而,如果我们不懂得反思和成长,隔离带来的就可能不是机会而是难堪。

一位母亲总说自己工作忙,没时间陪伴孩子和爱人。而这次终于宅在家里有时间陪伴家人时,却发现矛盾百出。不是为孩子整天玩游戏生气,就是气不打一处来的训丈夫,郁闷之中走出家门却因为没戴口罩被防控志愿者阻拦,生了一肚子气回到家里就把气撒到家人身上。一家人都在郁闷和无聊中期盼着解除隔离那一天。

一位父亲好不容易有了陪伴家人的机会,不是挑剔爱人做的饭不好就是声色俱厉地教训孩子不听话,大儿子逆反中顶撞,小儿子惧怕中远离。本来期盼的亲情陪伴成了冲突不断。

我们发现,人生似乎有两个大敌:“痛苦”和“无聊”。在为生存与生活的奔波中,他们不得不整天在“痛苦”中挣扎。一旦真的有了“闲暇”时,却又不知道如何“打发”这种“闲暇”。在忙碌工作中,我们整天期盼能和家人陪伴,等真的有机会陪伴家人时,却发现了陪伴中的痛苦和无奈。我们不得不反思,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状况?如何摆脱痛苦和难堪?我们到底该怎样生活?

如今,贪婪的心正在被病毒封杀,爱吃的嘴正在被病毒封口,泡在灯红酒绿场所的人也被病毒封门,人们不得不重新回到家。喧嚣的社会终于静了下来。静了下来的人开始思考起人生问题:你活明白了吗?

  1. 在家风传承中发展幸福人生

人类本来就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在生命存活的考验面前,人人都需要有大局观念、共生观念、大爱观念。“系统思维、阴阳辩证”的“易”智慧,“包容差异、共生发展”的“龙”智慧,“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魂”智慧,是我们中华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家文化基因。薪火传承中我们成了有家文化素养的人。

搞好家庭回忆,讲好家族故事,也是凝聚家族能量,搞好家庭建设,传承良好家风的好机会。正是薪火传承中的家文化智慧,激励着我们成长为未来的人生强者,我们才能在融入时代环境中走好我们的学习化生存、智慧化生活、意义化生命的幸福人生路。

家庭回忆是家庭成员间的文化传承,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了解家人和家族文化。

讲述家庭故事,是家风传承的主要方式。每个孩子对家人的经历都有着天生的好奇,他们想知道父辈、祖辈曾经是什么样的人,做过什么样的事,发生过什么样有趣的事情。分享家人的故事,能让家庭氛围更轻松和谐,增加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感和凝聚力。

由于家庭回忆印刻着时代的烙印,生动有趣,贴近生活,通俗易懂,口口相传的家庭故事,能让孩子更好的理解历史和文化,培养孩子对文化的自我认同感,感受到历史变迁及文化融合,也为孩子们融入新时代成长自我做好思想准备。

特别是大人、长辈能在读书反思中把自己的人生成长经历融入家庭记忆故事,不仅能让丰富的人生阅历点石成金,成为可传承的家族文化,而且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孩子、理解家庭关系,并从孩子身上找到记忆中的自己,从而更设身处地理解孩子、发现孩子,帮助孩子走向新时代,成为走出家门能快乐生活,走出校门能创新工作,走向社会能和谐相处的幸福人。

好家庭是所好学校,好家教成就好家风,好家风创造好人生。

让我们和孩子一起,唤醒“梦”,找到“家”,走好“路”。

读书成长做好人,幸福人生“梦-家-路”。这是“美丽中国-幸福人生”乐曲中的天籁之音。

二等奖2篇:

1、爸妈多保重,不用操心儿子张世凤人文学院写作18-1

“爸妈多保重,不用操心儿子!”

手机响了,传来了儿子那熟悉的声音。“爸、妈我的车已经开到小区门口。”我和老伴儿连忙穿外套、戴口罩、手套,走下楼来。看到栅栏门前儿子手提两个大塑料袋等在那里。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管控,我所在小区春节后就已封闭。冰冷的铁栅栏隔开了我们。我和老伴儿从栅栏上边接过两袋东西,里面装着蔬菜、水果、食品、日用品,应有尽有。看着儿子疲惫的面容,我问了他的工作、生活情况,他们小区的疫情防控情况。儿子说:“爸妈多保重,不用操心儿子哈?!”还说他的小区也封闭了,除了工作需要、就医需要外,只能进不能出,要进去也要有出入证……

自从疫情爆发以来,我也记不清这是儿子第几次给我们送东西了!不过前几次都是他们夫妻俩一起过来,这次儿子自己来的。近在咫尺,却又仿佛远在天边,心里很不是滋味。好像有很多话要说,却无奈地说:“妈,没什么事,我就回去了。”我随口“嗯”了一声,他转过身去,走向路边的汽车。我目送儿子,看着他渐渐远去的背影,我的心好像被掏空了!儿子突然转过身向我挥了挥手,我也下意识地挥挥手,一下子碰到了栅栏上“啪”的一声,一阵钻心的疼。我哽咽着向儿子喊道:“再见!”不知道是想儿子还是手疼,泪水模糊了双眼。

提着两个大袋子上楼, 我不敢去扶楼梯的扶手,怕会交叉感染。到家后赶紧用84消毒液消杀门把手、鞋底、钥匙、外套、地垫,又仔仔细细地洗了手,才放心。

自今年春节以来,新冠肺炎病毒肆虐。武汉封城,来自各种媒体的信息扑面而来。电视的屏幕上每天滚动播报全国各地的疫情。疑似病例、确诊病例、死亡病例。一个个冰冷的数字跳跃眼前,看得我透心的凉......心情糟透了。闷在家里,感觉腿和脚都在抗议,我要出去!我站在阳台上心早已飞到了外边。此时,老伴儿也失去了理智冲我发火:“我要下楼,不能再给儿子添麻烦了!我就不信了,下去买东西就能死!”我连忙拽住他,焦急地说:“你不能去,不怕一万,就怕万一……”老伴儿终于冷静了下来。

前几天接到老年大学老师电话,电话里老师以温馨的语气询问了身体状况、是否去过疫区。鼓励在家宅着就是为国做贡献。居委会的干部也打电话说:“我们年纪大了不能到前线。也不能给国家添乱哪!”

是啊!全国各地的白衣战士驰援湖北,驰援武汉,不惧危险,争分夺秒,抢救生命。“你、以生死相托!我、必不离不弃!”看着白衣战士脸上被护目镜、口罩勒出的血印;看着医生护目镜后的泪水,他为了抢救病人放弃见亲人最后一面;看着那一个个白衣战士被感染倒下;看着84岁的钟南山院士还战斗在一线;我心情激荡,泪洒衣襟……

  1. 丰富多彩的书法网课李淑芹(人文学院写作16-1班)

    富多彩的老年书法网课

    李淑芹

        2020年3月27日 星期五上午9至11时,是河北老年大学18—3班书法班上网课的日子。视频里出现了带着秀郎眼镜的网课教授张继胜老师,满面笑容地向大家招手,一声:“同学们好!现在开始上课!”随后同学们跟着报道:“准备好了”!一堂生气勃勃的网上教学课开始了。

        首先张老师展开大家的习作,开始一页一页地,点评大家上节课布置的临习《张迁碑》的书法作业;老师逐字逐笔地讲解,哪一笔写的有什么缺陷,都给耐心地指点……有表扬、有指导,老年学友们都认真地听讲,没有中间插话的。有的老年朋友学习心切,老师没有讲到的内容,也写出来发给老师评点。老师却巧妙地告诫:“我们学习古人书法,是和几千年前的圣贤‘对话’,要循序渐进……”继而,他就展示着《张迁碑》的碑阳、碑阴原文,逐句做出翻译解释。同时又给大家讲了历史故事;还教导我们如何做人,像课程中所讲的主人公张迁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他调任走后,百姓为其立碑表颂……老师用古圣贤清官的典故,讲好了中国故事。在两节书法课上,张老师集书法课、历史课、道德课之大成,大家纷纷点赞,受益匪浅!作为老年大学的一名古稀教师,张老师这样耐心、细心、精心真是令人敬佩。

        正在大家聚精会神地聆听张老师的网课,在荧屏上不断闪现着一屏一屏的视频、音频、图例,一笔一划地为我们解读“横、竖、撇、捺”的写法之时,微信群里出现了一个特殊情况。本班班长杨桂林的一条短信息发在荧屏上“张老师,罗老看不到课程,很急,我去他家里一趟。”看到这条信息,张老师立即暂停音频授课,让大家打开文字课件阅读《张迁碑的背景》。他急急地转入与杨班长“私聊”。而后,老师继续声情并茂地把网课讲完。此时,刚才网课之外的一个“小插曲”震撼了老年学子们……

        上午11时许,网课下课后,一个令人感慨万千的故事,在班里传开了。这个班有位高龄老学员叫罗存智,是一个爱好广泛的老人,曾经为班里多数老学友免费刻印章,博得大家赞誉。罗老今年87岁了,还舍不得离开班级,愿意和大家在一起学习,他喜爱老师,喜欢同学。可是,现在正是“疫情”时期,学校不能上课,每周五的课程,都舍不得“缺席”。可是,当天罗老的孩子们都去上班了,只有老两口在家,用手机上网课,还不熟练,怎么也进不了学习群,一着急,罗老就把手机摔出了手……他老伴怕他上火急出病来,就赶紧给杨班长打了电话……杨班长退休前,在单位里是工会主席,特别善解人意。现在他在班里也是热情为大家服务的好班子。他放下电话,赶紧驱车从桥西飞快地向家住桥东罗老家奔去。十几分钟就到了罗存智老人家。此时的罗老,坐在院子里正在生闷气呢,见到杨班长来了,立刻露出了笑脸。杨班长帮其把手机调试好,打开张继胜老师的网课,他又能听到老师的讲课了,心情陡然好起来了。可是杨班长,却失去了听课的最佳时段。他却乐呵呵地说:“还好,张老师的网课课件,可以反复听,反复看!”

        当全班人了解了整个过程之后,大家激动不已,纷纷发表感言:瞧这堂网课上得多丰富,课里课外都精彩!


0311-89265291 石家庄市红旗大街333号 hblndxJWC666@163.com

◎版权所有 河北老年大学 冀ICP备19035162号

◎版权所有 河北老年大学 冀ICP备19035162号

联系我们| 规章制度| 教学管理